革命战争年代,他立志参军报国,获勋章立三等功,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1959年转业到广西农学院,历任院党委办公室秘书,园艺系党总支书记,学校武装部部长、保卫所所长;1995年退休后,他一直任党支部书记到86岁。他叫吴弘,今年88岁,是一位有着66年党龄的老同志。
初见吴弘,他双手捧着《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议》看得津津有味。他家里朴素、整洁,客厅仅摆着两三张老照片,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众多荣誉傍身的老同志家里。他2016年被评为广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获全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先后6次评为广西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获教育部关工委、自治区关工委、广西大学关工委的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及广西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
知恩图报,矢志不渝跟党走
1951年,吴弘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下,投身军旅。他进入部队后第一件事是接受“访贫问苦、忆苦思甜”教育。
吴弘回忆他的苦日子,1933年6月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市西流湾一个贫苦家庭。12岁时父亲去世,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塌;为了生存,他做油漆工学徒打短工谋生;60岁的老母亲拖着孱弱的身体帮人洗衣,走街串巷“讨饭”。妹妹因没钱治病离世,更遑论安葬,眼睁睁看着亲人尸体被一卷凉席裹着顺着大水冲走。但“穷根”从何而来?吴弘想不明白。
在参与到“三反五反”运动中,吴弘目睹无良资本家,用破旧棉花生产劣质口罩,以次充好从人民身上敛财。在指导员的党史、阶级教育下,吴弘明白了的“穷根”从何而来,“三座大山压头上,国民党暴政敛财、贪污腐败,金圆券银元券一天一个样,人民怎么可能有好日子呢?”
他在部队吃饱穿暖;老母亲也能获得政府的救济金。1955年是吴弘“三喜临门”的一年,加入共产党、授少尉军衔、因表现良好荣立个人三等功,政府敲锣打鼓给吴弘家里送去喜报,吴弘70岁的母亲高兴坏了,连连感慨“儿子有出息”。入党后,党给吴弘分配工作,他每月能领到55元的津贴,有能力养活母亲。
在吴弘心里:是党给了他的一切,是党给了他重生的机会。那时候他就下定决心:“这辈子要忠于党,永远跟党走,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党的恩情。”
退休不褪色,任党支部书记到86岁
吴弘1995年退休后,仍然心系党恩,关心学校的发展,党徽时常挂在胸前。他有一种紧迫感,他说:“不知不觉已到晚年,深感所剩不多的日子弥足珍贵,不应把这些日子属于个人,只有用来为党、为人民做点实事才有意义。”
退休后,他任东校园退休第二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4年,直到2019年党支部委员会换届,86岁的他还想“赖”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继续干,因党组织实施选优配强支部书记政策,希望给年轻骨干锻炼的机会,他只好退位让贤。
他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以优秀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与支委团结协作,认真抓好支部工作,精心准备各种会议材料、组织党员学习。他带领的党支部先后6次被校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无论支部谁有个小病小难,他都带着水果、营养品前去看望慰问,他亲自走访慰问党员达38次。
多年来,吴弘为中加学院、农学院、商学院等单位上党课达16次;他精心准备,认真备课,有的讲稿多达80页,接近2.5万字。他发挥自己“老战士”、“老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给同学们讲党史、讲红色故事,他经常告诫同学们:“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入党不能裹挟私心。入党后要不畏苦累,为人民服务、为党工作,做到思想上入党。”
报答党恩,多次用工作补贴交纳特殊党费
吴弘24年“无偿”地为党工作。退休期间,兼任学校关工委副秘书长长达22年。他任学校关工委副秘书长期间,每天到办公室坐班处理日常事物。学校考虑到他十多年的辛苦付出,2010学校关工委决定给予他工作补贴,他坚决婉拒。2014年,工作人员把四年工作补贴4000元打到他卡上,几天后,他把工作补贴全取出来交纳特殊党费。任党支部书记获得6300元工作补贴,他也全当作特殊党费交纳,2020年他把上级奖励给他先进个人奖金2000元,又一次交纳了特殊党费。
退休后,1995-1997年,校党委聘吴弘任党校副校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党校教学、考核等工作。校党委承诺在课酬费的基础上给吴弘加工资,他全拒绝。他说:“校党委能信任我,把培育新人的任务交给我,我怎么还好意思拿工资呢?”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吴弘的人生信条,70年前参军保家卫国,70年后支援抗击新冠疫情。
2020年2月26日,吴弘看到新闻报道称“医护人员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想起中国人民志愿军也是“最可爱的人”,自己参军保家卫国的场景仿佛又历历在目,他立马打电话委托离退处工作人员捐款10000元慰问一线医护人员。
他直言:“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吃过苦挨过饿,现在能过上温饱有余的日子,能看到国家13亿人口全面脱贫,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领导。党把我从一个油漆工培养成一名党员、一名干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我,我只能用力所能及的行为来报答党对我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