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夏,收到吴子恺教授出差回广西的消息,我们一行人便匆匆前往其家中采访。初次见面,吴老身上自带一种乡间林荫独蕴的宁静与平和。81岁的他,身体还很硬朗,整个人精气十足。
就是这样一位慈祥质朴的老人,在2019年被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授予终身成就奖。1999年,他首创中国甜加糯类型的鲜食玉米,其专利“一种培育玉米新品种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世界鲜食玉米种业贡献全新类型。此后,他又育成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白甜糯玉米品种“甜糯13-2号”。2004年,他首次找到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育种新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他和团队培育出含油率高达26%的高油玉米品种“华健1号”,为国家油料安全注入新的希望。
亲历吃不饱立志强农,服从分配去祖国边疆支农
1959年,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粮食紧缺,学校一度停掉部分课程,让大家找野菜、挖莲藕充饥。那段日子里,吃不饱在吴子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963年,吴子恺毅然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学习育种,他在那里对农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校农学楼一楼大厅里“努力攀登世界农业科技高峰”的标语在他心底种下了“强农”的种子。
大学期间,中苏关系完全决裂,边疆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新疆根据中央经济政策要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牧业,吴子恺决定响应国家号召,毕业后去新疆支农。毕业前夕,吴子恺鼻动脉破裂,被送往医院,大家纷纷劝他不要去新疆,但他却说:“国家鼓励同学们去建设边疆”。
后来,吴子恺被分配到新疆芳草湖农场进行农业生产。闲暇之余,他尝试做起当地小麦和黑小麦的杂交育种。有时候,他会种些蔬菜,并将选育出的好品种送给当地的生产队让他们试种。几十年过去,荒草湖已经变成真正的芳草湖,大家日子也越过越好。
发现超高油玉米育种方法,拒绝外国公司合作控股
粮油安全关系国家民生福祉,但大多数普通玉米品种的含油率在4.0%~5.0%之间,远远不能满足玉米油的生产需求。育出一种区别于普通玉米的高油玉米是吴子恺长期以来的愿望。1994年,他另辟蹊径,将目光瞄向玉米含油率最高的胚。此后六年,他坚持选育大胚和高含油率的种质材料,终于在2000年筛选出天然微胚乳玉米群体。2004年,吴子恺乘势而上,首次找到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育种新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同年,吴子恺团队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没多久,便有一家美国公司想要和他合作。对方表示,如果达成合作,前期的研究经费投入由美国公司全部承担,但要求持有51%的股份。经过权衡利弊,吴子恺毅然拒绝了这项合作。他说:“如果当时我答应合作,后续研究条件肯定会好很多,但让一家外国公司控股,我不能答应。既然是我们国家自己发明的,还是我们掌握主动权发展好”。
吴子恺不满足于此,他想培育更高含油率的玉米品种。他不断改良农艺性状,持续选择优穗自交。2011年,在吴子恺及其团队努力下,全国首个油用玉米品种“华健1号”通过审定。这不仅是对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更是对油用玉米原始类型的创新,为油料作物种类增添了新成员。
攻坚甜加糯鲜食玉米育种,吃得好贡献中国创造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鲜食玉米的消费逐渐增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需要更多优质的鲜食玉米品种。当大家还在忙于甜玉米和糯玉米的育种时,吴子恺将目光瞄向了甜糯玉米的培育。
起初,他想将控制甜度的基因和控制糯性的基因组合在一起,这样一个种子里包含控制甜度和糯性的基因,应该就会表现出又甜又糯的特性。但事与愿违,甜玉米与糯玉米杂交得到的种子只表现甜度不表现糯性。但他并没有放弃,选用更多的材料进行组培、杂交组合,几经尝试,玉米籽粒都未能表现出预期的甜糯口感,这一度让他很失望。于是,他转变思路,培育一个棒上既有甜粒也有糯粒的甜糯玉米。
为了判断甜和糯这两个基因是否在一个籽粒,同时减少对种子的伤害,他和团队成员一起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采集花粉,放在显微镜下一个个观察,一株株标记。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吴子恺教授就“一种培育玉米新品种的方法”申请专利,这标志着继甜玉米和糯玉米之外的又一新品种玉米——甜加糯玉米的诞生,这一发明对鲜食玉米产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属于中国创造。
2003年,吴子恺及其团队育成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白甜糯玉米品种“甜糯13-2号”。此后的日子里,他和团队又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彩甜糯玉米品种“彩甜糯13-1号”和第一个bt型彩甜糯玉米品种“彩甜糯13-5号”。
兼具甜玉米“甜、脆、鲜”及糯玉米“糯、绵、香”于一身的甜糯玉米,一经问世便深受农户和消费者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甜糯玉米年均种植面积已超过600万亩,年产值约180亿元。目前甜糯玉米已占据中国鲜食玉米近1/3种植面积,种子出口到越南、泰国等国,最远抵达非洲,推动玉米产业创新发展。
如今,81岁高龄的吴老还奋战在玉米育种一线。他说:“这辈子就搞玉米了!虽然我老了,但只要身体允许,我还要坚持研究,玉米育种要有人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