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秦荣来到广西的第六十一个年头。他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离他的家乡湖南永州600公里的边疆广西。他83岁高龄,却刚退休6年,而在国内任意一个土木和力学领域的学术会议上,总会有专家向广西大学的参会学者主动问起他的近况。
秦荣曾被载入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被美国传记中心评为21世纪伟大人物。他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表228篇高水平论文、出版了17部高水平专著。他在样条函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978年以来创立了样条有限点法、样条加权残数法、样条边界元法、样条子域法、QR法、样条无网格法,以及大型复杂结构双重非线性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开辟了结构力学的新领域,为广西和我国的土木工程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设边疆,结缘西大
1958年,秦荣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建设发展需要很多青年人才。“我要去建设祖国边疆!”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那年,他22岁。
“没有党我哪能上大学啊!”秦荣自愿报名并服从分配来到了广西:“只要党需要,我们就去。”其实,他有更好的选择:他可以报名去发展得更好的东部地区,也可以回到家乡。但年轻气盛、胸怀抱负且敬党爱国的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东部和北京那些大城市已经有很多人去建设了,而西部边疆地区还很缺人,我要到西部去,到广西去。”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秦荣没想过自己具体要做些什么,只知道贫困西部需要人来建设。他早已做好面对一切困难的心理准备。秦荣和他的同学一行二十多人来到广西,秦荣和其中一个同学被分配到广西大学,其他同学则被分配到广西各地。
在艰难中坚持,在诱惑中坚守
那时,广西大学(以下简称“西大”)在原越南育才学校的旧址上恢复重建。没有高大巍峨的教学楼,只有低矮破旧的小红楼;没有合适的桌椅板凳,就把原来的桌椅“缝缝补补”凑合用;没有实验器材搞实验室建设,就去创造去“化缘”——去北京寻求支援。秦荣的宿舍,也是他和同事的办公室;每个月拿着几十块钱的工资,当时正逢国家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粮食短缺吃不饱饭,饿了只能喝水充饥。
“要给学生一杯水,我就需要准备一缸水。”秦荣这样形容当年的自己。刚刚大学毕业,没有教学经验,西大也没有能给予他们指导的老教授,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探寻,上北京、到上海高校继续深造。
作为学者,他没有因为简陋的科研环境而放弃科研追求。“没有实验室,那我就先搞理论研究!”回想过去,秦荣教授眼中散发着坚定的光芒,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掩不住的激动的情绪。那时候,学校实验室不全,设备太少,而需求太多,有些人等实验室建成才搞科研,耽误了不少时间。
在如此艰难环境下,当他面临美国某大学的邀请时,甚至开出可全家移民、比国内更好的待遇、科研条件时,秦荣毅然决然拒绝了;在面对国内一流高校伸出的橄榄枝,他也拒绝了,他说西大更需要他,他离不开西大!
奋斗是信念,振兴中华是动力
“人的一生全靠奋斗,唯有奋斗才能成功。”这是秦荣的座右铭。他时常把“奋斗”挂在嘴边:“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九十五都取决于努力奋斗,如果只有天分而不奋斗,也是没有意义的。”
他说,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他也不会有上学的机会。他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也要尽个人最大努力振兴中华。“国家富强了,人民才会有幸福生活。”“奋斗”是他的信念,“振兴中华”是他的奋斗动力。
正是因为秦荣他们那一代西大重建者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西大瞩目辉煌。“现在学校里实验楼好多了,实验室规模大、实验设备先进、科研团队越来越壮大、科研项目越来越丰富、获国家科研奖项也越来越多!”看着现今的西大,秦荣感到无比欣慰。对于现在的年轻一代,他怀着殷切期望:“要有奋斗的动力,要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学习,要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振兴中华、国家富强!”他一字一句话语铿锵,恳切的语气中充满力量,“要做到这些,就要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努力创新!”
我才83岁,还能接着奋斗
2017年,西大“土木工程”获批成为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得来不易,保住更不易。他放不下土木学院的发展,想着自己再尽力给西大土木增加科研成果,时常关注着实验室的科研情况。
做学术科研的秦荣一刻都没有懈怠过,即使处于耄耋之年,他在退休生活中也始终如一地坚持工作。自2013年末退休后,他已经出版了四本专著,如今83岁还在继续努力。在他的生活中,每一天都是工作日,没有过年过节,没有退休放假。
书房里堆满了书,书桌上是摊开的笔记、书本和随意放置的笔。这里是秦荣每天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在他家里,从来没有在晚上12点前关灯休息。每天在夫人提醒下,他才会离开书房去洗漱休息。“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我们习惯了每天1点左右才睡觉。”在秦荣夫人眼中,沉溺于学术的他永远都那么充满干劲:“他总说着要再写一点,为西大土木再拼一点。”
秦荣和他一起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的人们一样,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走过国家每一个特殊时期、也见证过社会改革,经历过艰难、也拥有过美好。没有人比他们更希望看到国家变好变强,也没有人比他们更能了解中国。
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为今天的我们付出一切的他们。